《凤凰周刊》人物:余雷——书法是一种精神体验

 

 
 

《凤凰周刊》人物专栏访谈

 

 

《凤凰周刊》:最开始因何而与书法结缘
余雷: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书法这样的概念。念初中时,也不知是何处而来的想法,就觉得自己和书法特别有缘。从那时起,我便开始看一些最原始的东西,比如古人的碑刻、篆、隶等,张旭怀素的草书等。对我来说,这些是最耐看的,既古朴又很有灵气。

《凤凰周刊》:对古人经典的研习是否也是在追寻一种古代书生的书写状态?
余雷:也不会完全回到那样的状态。因为我平时也在从事摄影等一些和时尚走的很近的工作,所以时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人在走入某一个极致之后再跳出来,感触会很多。比如说,我的书法是在往最原始本真的方向走,但是时尚又属于另一种特别浮华的状态,当两个状态都走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感觉到对两边都有一种新的领悟。其实以前我也有想过接触太多时尚摄影的内容会不会让我的书法显得不那么纯粹甚至是变质,但最近我常看一些诸子百家的经典,在 这里面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共鸣。不管是时尚还是最传统的东西,你真正把自己投入进去以后,可能都会到达一种很本真的状态,甚至有一种皈依的感觉。普通人如果只是浅显的接触,可能会觉得两者是非常矛盾的,但是当你研习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反而会觉得二者合为一体了,都到达了一种本真的状态。

《凤凰周刊》:现在的这种书写风格是怎么找到的,或者说怎么确立下来的?
余雷:其实自己不想提到所谓“天赋”,但有些东西似乎就是很难解释。我小时候就会想,古人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好,那时候就很明确想要追求那种很自由自在,很天真朴实的感觉。也没有谁去指导,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其实草书它更接近于古典音乐。我在听很纯粹的古典音乐时,好像一下子就能进入到写草书的那种曲折回转的状态。其实做书法的人,最好不要让自己的生活中只有书法,应该去接触更多的东西,比如文学和音乐。如果在某一段时间特别陷入书法中出不来,不如拿一段时间来不写,就听听音乐,在音乐的状态里去冥想,自然的到达一直很放松的状态。没有写,但实际上却进入了一种最佳的书写状态。

《凤凰周刊》:在您心中,如何去考量一副书法作品的艺术及市场价值?
余雷:从市场角度来说,我是一个局外人。我并不用书法来养活自己,其实这样反而能走出来,才能更深入的去体会它。人的一生不管经历什么,童年那种本真的状态能够保留一些下来,能和书法作品结合到一起,在我心里这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其实我尽量不会考虑市场价值的问题,这无疑会影响到我的书写状态。我更多的是想去找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不管是从古典音乐或者经典文学里,还是自己经常把玩的一些物件里。其实人们都想追寻一种自在逍遥的状态,那样的自己是最舒服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会有成就感。所以我把书法置于身外,并不把它 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事业方向,这样也能避免我的书写状态被更多的市场环境所影响,失掉自己心里最本真的那份东西。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觉得最舒服的方式和状态,我最近在写老子的一些内容时就发现,他讲的道其实也在讲类似的东西,不要刻意去要求,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

《凤凰周刊》:您现在书写的内容有没有一些特别的选择,在您心中书法对现代国人的生活有什么特别意义呢?
余雷:会有选择,因为书写的内容要符合当时自己的状态及心境。可能某段时间看一类东西多一些,那写的就会多一些。就像看小说一样,可能某段时间在看一本小说,自己也会进入类似的情节状态里。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我们应该把书写当做一种精神体验,所以现代人要接触书法,应该以这种精神体验的方式去接触, 而不要功利的去求写的多么好看价值多么高。虽然书法的实用性在现代社会已经微乎其微,但其实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平时也会自己练练字,不管他们写的好不好,最终他们都告诉我,非常享受自己在书写中的那种状态,非常舒服畅快。其实在生活中保有这种书写的状态,作为一个中国人,会联想到我们民族那么悠久的文化历史, 这种落根的感觉是很多其他东西换不来的,也会激发我们的自信和归属感,这可能是书法带给我们的更大的现实意义。